根据色谱柱老化的技术原理和实践经验,其常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,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如下:
1、固定相流失
长期高温运行(接近柱温上限)导致固定液挥发或分解,尤其聚硅氧烷类固定相在高温下易降解,表现为柱效下降,保留时间漂移。
程序升温分析中温度骤变引发热应力,加速固定液膜不均匀分布。
2、高沸点杂质沉积:复杂样品(如生物基质、含脂类物质)中的强保留组分在柱内逐渐累积,形成不可逆吸附层。
氧气/水分侵入:系统密封不良或载气纯度不足时,氧气氧化固定相,水分与硅胶基质反应导致填料溶解。
3、样品处理缺陷:未过滤样品中的颗粒物堵塞柱头筛板,或强极性溶剂溶解固定相。
进样量过载超出柱容量,引发峰形拖尾和固定液局部流失。
4、流动相管理失误:缓冲盐析出:含盐流动相未彻底冲洗,盐结晶堵塞填料孔隙(如反相柱使用磷酸盐缓冲液后直接换有机溶剂)。
5、系统兼容性问题:色谱柱与检测器连接不当(ECD检测器未设尾吹气),高温老化时污染物反扩散至柱端。